一、低能量雷射(low-level laser(light) therapy, LLLT)的實驗室及臨床研究報告之簡介
本篇作者是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Michael R Hamblin,在光治療的領域中頗有具貢獻,他利用簡短的篇幅闡述了關於低能量雷射在實驗室及臨床上的研究成果。低能量雷射最大的特色就是發出的能量低,在無細胞傷害之下產生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以細胞的層次而言,它可令多種細胞激素產生改變,進而產生下游的廣泛影響;臨床上的運用上,包括治療慢性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chronic autoimmune thyroiditis, CAT),可減少病患原本所需要的藥物治療劑量,另外運用於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的治療,可預防手術或二氧化碳剝除治療之後的復發狀況,效果頗為顯著,且無明顯副作用。
Lasers in Surgery and Medicine 42:447–449 (2010)
二、“脈衝”(pulsing)在低能量雷射治療中的角色
低能量雷射(low-level light or laser therapy, LLLT)在近期醫學是個發展快速的技術,在各領域都有其應用,包括運動醫學、耳鼻喉科、復健科、風濕免疫科、神經科,以及皮膚科的許多皮膚疾病治療,它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發炎、減輕疼痛、促進組織再生及避免凋亡等等,在一開始的發展上,低能量雷射的能量輸出大多是連續性的,最近開始有學者利用”脈衝式”低能量雷射來治療病人,有許多獲得更好的療效;本文作者收集了自1970年至2010年發表的研究論文,比較連續式及脈衝式低能量雷射,並探討其基礎分子及細胞的作用機制。總括而言,兩者能量的輸出形式所產生的療效各有優劣,但似乎新發展的”脈衝式低能量雷射, pulsing LLLT”有更多論文支持,作者認為仍須往後更多及更大型的研究來作進一步的佐證與探討。
Lasers in Surgery and Medicine 42:450–466 (2010)
三、低能量雷射的新運用—預防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的再形成
肥厚性疤痕和蟹足腫,均為傷口恢復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正常疤痕組織增生,它們的治療對皮膚科醫師而言,一直是個很大的挑戰,現階段最常使用的方式是病灶內注射類固醇,其副作用除了疼痛之外,長期注射下來還可能產生局部的副作用,本篇學者利用低能量雷射(low-level light therapy, LLLT)治療三名肥厚性疤痕和蟹足腫的病人,並探討其效果;三名病人的疤痕在經過手術切除或二氧化碳雷射剝除之後,便立即給予每日一次低能量雷射治療,連續三十天,追蹤一年後發現疤痕再復發的程度比控制組減少很多,作者認為這或許和抑制TGF-b1的表現有關;所以,作者結論認為低能量雷射可以是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的另一種較無副作用的新療法,但仍需較大規模的研究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