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鐳射也可治療皮膚問題

低能量鐳射也可治療皮膚問題

在皮膚科門診,常可聽到這樣的對話:
醫師:「你這種病需要接受低能量雷射治療。」
患者:「雷射!會不會有副作用啊?為什麼要做雷射呢?那豈不是有傷口了嗎?」

 低能量雷射治療法(low reactive level laser therapy)是皮膚科新的治療方 式,它在臨床上的應用有別於傳統的醫療用雷射,高雄醫學院皮膚科引進此一先 進的儀器,率先使用於皮膚疾患的治療。由於它真正臨床使用時間並不長,所以 大部份的人可能對它並不很了解,甚至完全陌生,今天便藉此篇幅,向大家做簡 單介紹。

 雷射在醫療上的用途可以分成一般醫療用雷射(傳統雷射)及低能量雷射兩種 。一般醫療用雷射過去大多使用於外科手術上,主要是利用其瞬間高能量的輸出 ,造成組織細胞的破壞及死亡,以達到止血凝固、燒灼及切除等目的。而低能量 雷射的應用卻是一種嶄新的觀念,它和一般醫療用雷射的異同關係可以參見附表 (一)。

 低能量雷射最早是由匈牙利Mester教授在一九六九年提出雷射生物刺激理論 (laser biostimulation)後,便開始在東歐國家蓬勃發展,接著在蘇聯、法國、 加拿大以至全世界各地也都跟著風起雲湧起來。近年在世界各國已被廣為接受, 並有專門的研究學會成立。低能量雷射就其定義而言,是指一種輸出功率極低的 雷射,它的能量低到不足以破壞組織中分子的鍵結合能力(如氫鍵及凡得瓦氏力 ),所以不會造成分子結構改變,蛋白質變性或細胞死亡等現象。它照射在組織 上也不會造成治療部位有明顯的溫度上升變化(小於0.1至0.5℃),亦即組織所產 生的任何生理反應都是由雷射本身所激發。這就是Mester所提出的雷射生物刺激 理論。

 低能量雷射主要作用是藉適當能量的給予,刺激生物細胞並誘發或強化一些生 理反應,其中包括有: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調節細胞的功能、提升免疫機能, 促進細胞代謝及增殖能力……等。藉由這一連串的生理變化來達到抗發炎、止痛 、促進傷口癒合等治療目的。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低能量雷射有二種:

  1. 氦氖雷射(Helium-Neon laser波長638.2nm)
  2. 遠紅外線雷射(Infra-red laser波長904nm)
主要是因此等波長範圍內,皮膚表皮對雷射的吸收率最高,引起的生理反應也最 強。

以低能量雷射治療下列皮膚疾患:

  1. 帶狀 疹後之神經痛:
    本疾尤以老年人居多,由於病毒感染神經細胞及其纖維受到嚴重破壞,再生不易 ,所以即使皮膚病灶改善,神經性疼痛仍非常強烈,並持續一段時間(可達數年 之久),患者常有痛不欲生之感。使用低能量雷射治療可以促進發痛物質的去除 ,促進內生性止痛物質的分泌,來提高疼痛的閾值,如此可使病人症狀逐漸緩和 。本科門診的統計發現使用低能量雷射治療可使七成左右受「皮蛇」所苦的患者 ,得到改善。
  2. 分節型白斑:
    分節型白斑在學理研究上,已被証實是與病灶部位的交感神經功能異常有關。所 以這些患者對傳統的光化學療法(PUVA)及類固醇治療反應效果不佳。本科以低能 量雷射來治療分節型白斑,多數患者可有明顯的進步;另對於PUVA反應不佳的另 一型白斑「非分節型白斑患者,輔以低能量雷射治療,可有明顯之進展。
  3. 皮膚潰瘍:
    使用低能量雷射治療,可藉由其抗發炎作用使之迅速消腫、止痛;並藉由增強免 疫反應、降低傷口感染機率;並藉由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調節細胞激素的分泌… …等變化,促使皮膚角質細胞的增生與移行及膠原組織的合成,促使傷口早日癒 合。
  4. 禿髮症:
    對於一些已排除掉潛在性疾病之圓禿或全頭禿可用低能量雷射治療,藉其改善局 部血液循環及降低發炎反應,可促進毛包再生。臨床上有一部分的患者效果極佳。
  5. 其他皮膚疾患:
    包括扁平苔癬、乾癬性關節炎、慢性疼痛、蟹足腫、硬皮症等,均適用於低 能量雷射的治療。

 除了病灶的局部治療外,本科並開發雷射針灸的治療法,即以低能量雷射取代 針與灸,刺激在中醫穴位上,希望能達到加成的效果,雷射針灸比傳統針灸有下 列優點:

  1. 對皮膚不造成傷害,避免針尖的感染。
  2. 免除病人對針的恐懼感。
  3. 治療時間短。

 總結而言,低能量雷射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且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任何年齡均適用,不會有任何後遺症且應用範圍很廣,是值得推廣及應用的治療
方法。